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为祖国做科研 | 让古籍活起来,将文脉传下去

优秀的 浙大研究生 2023-09-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习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学术资源库建设,更好发挥学术文献信息传播、搜集、整合、编辑、拓展、共享功能,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典籍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纸质文献的保存和传播一直存在着困难。作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徐永明教授一直致力于文献数字化研究,在团队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团队的目标终于开始一步步成为现实。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生徐小劲龙说:“有种十年磨一剑的感觉。”


团队合照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数字人文平台如何为文史研究赋能,为其创新发展提供助力?


智慧古籍平台给出的答案是:为研究者提供新资料,创新数字化手段整合信息的方式;为研究者提供新视角,挖掘新、深、准的研究方向,以体系化、场景化的呈现方式,提升研究的学术价值。


 受到哈佛大学CBDB(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的启发,团队从2017年开始探索建立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数字人文平台,将文史研究的根据地从纸质材料转移到电子材料,开始了对大数据与文史研究深度融合的研究。

徐永明老师


智慧古籍平台在落地过程中联合了校内外多方力量,团队里的研究生们主要负责文献梳理、OCR校对、标点与标引的校对及初步审核工作,他们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参与工作,为平台搭建提供了有力保障。传统数据库的缺点是缺乏后台数据支撑、关联功能差、不能定位、附加值低,智慧古籍平台中应用的结构化数据库可以进行定量数据分析和定位,有效弥补了上述不足。


团队会议

2018年,团队与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合作共建的中国首个综合性“学术地图发布平台”上线,2020年,“智慧古籍平台”成功建立,真正实现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时至今日,在众包技术的支持下,来自全世界的古籍热爱人士都可以共同参与到平台古籍的校点和标引工作中,这个平台也成功地把一份份热爱转化为了推动中华古籍文化发展的有生力量。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21级博士生郝亚洁主要负责古籍上传的数据整理,平台内古籍的标点校对审核及标引校对。以一部文集为单位,从文本目录、正文和图片的对应到文本一字一引的准确核对,郝亚洁始终保持着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态度和强烈的学术热情,这段研究经历让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字化的文化才是未来文史长期发展的动力,古籍智慧化既回应了数字中国战略,也让古籍真正成为新时代与时俱进、服务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力量。

突破学术壁垒,创新研究范式

在“海纳百川”的课题组里,学术上严谨认真的徐老师对待学生十分包容,从工科学院跨专业来到课题组的徐小劲龙表示,徐老师的创新精神、人文关怀以及对交叉学科的兴趣消除了自己对专业跨度的担忧,组内同学一起使用Python来完成古籍数据库建设的经历也让他收获颇丰。


团队合照


正是徐老师的因材施教,给了课题组内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在课题研究的进程中,学生们既培养了专业的文学素养,也掌握了地图绘制、编程等多项技能。团队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除了本领域的专家为智慧古籍平台提供文本审核支持之外,计算机学院的老师还为平台提供了OCR技术支持。“海内外对古籍有兴趣的人被吸引,汇聚于此贡献力量是智慧古籍平台建设的意外之喜,通信的发达技术也消除了远程沟通的障碍。”


独具特色的分工模式也会带来“灵活”的科研体验。任务可以线上线下合作完成,只需一台电脑、一本古籍、一颗沉静的心,就可以完成OCR图片和文本对应、篇目拆分、校对审核等工作,对徐小劲龙来说,这也是全新的研究体验,“不需要固定时间去到实验室,把工作当作阅读训练和学习,也就不存在科研和生活区分与平衡的矛盾。”

科研筑古籍,传承慢灵魂

除了实践经历,科研的过程还塑造了课题组研究生坚韧的性格品质和价值取向。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更需要学术上真诚守信、审核时实事求是、研究中耐住寂寞。“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团队的研究生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句名言,更是真实融入到科研生活中的一种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在介绍团队研究工作的时候,郝亚洁说自己是带着一份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开展研究这不仅自己的科研任务,也是一份交给下一代“祖国花朵”的答卷,让她能为未来的孩子们讲述更为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呈现更为深入、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


哈佛大学的数字人文理念和研究,一直领先世界。其中与中国文史研究相结合的CHGIS(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BDB(中国历代人物传记数据库)和WorldMap(世界地图)数据库和平台,可谓引领着汉学数字人文研究的世界潮流。依托国家留基委支持,团队每年都有学生到哈佛大学数字人文中心交流访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钱礼翔、林施望、谷玲玲三人前往美国访学,他们是团队的代表,也是到更广阔的平台展示中国文化和文史研究成果的力量。“访学的前辈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们的团队,甚至代表着中国文化,他们带着团队的研究成果到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交流互鉴,也让我们挺自豪。”


哈佛访学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环境中,心无旁骛地追求心灵富足和精神理想,真正‘扎根’到研究中让我觉得特别宝贵。”刚刚研究生一年级的徐小劲龙对未来能够在这个团队中收获更多充满了期待。


      文史方向的科研需要深深的积淀,深度参与平台建设的经历也会成为课题组研究生们日后科研工作的源头活水和精神力量。

      为古籍赋新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智慧古籍团队的师生们俯首于文山书海,沉浸于文史赋能,深耕于国学传承,化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为信息洪流,深深扎根在祖国大地上,为人类文明的继往开来注入了中国能量。



推荐阅读1.相约浙大 · 夏令营集结|浙江大学2022年各学院(系)夏令营通知汇总(第二辑)2.课题组内建大王进丨关于举办权益节之“导学共话”活动的通知
3.关于2021-2022学年夏学期研究生英语基础技能课程考试(机考)网上报名的通知
4.学科思政 | 高素质复合型涉外人才思政教育计划:彰显世界眼光 厚植家国情怀
5.小研喊你为社科学部、人文学部老师投票啦!浙大永平奖教金候选人已产生
文字 | 姜虹屿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编辑 | 周杨
责任编辑 | 易诗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